资本局中局:褪去阿里系影子,蚂蚁套现2亿离场,哈啰曲线救国

文 / 大力财经

2025年3月16日,永安行公告栏的油墨还未干透,常州这座江南小城的共享江湖已掀起惊涛骇浪。当哈啰出行创始人杨磊的名字出现在"实际控制人"一栏时,没人知道这是共享单车洗牌的终章,还是新资本游戏的序章。

这场斥资6亿的收购案背后,躺着的不仅是永安行三年巨亏1.97亿的财报,更是整个共享经济从云端跌落尘埃的集体记忆。

01 资本局中局:蚂蚁套现2亿离场

"我们正在见证共享单车行业最魔幻的资本剧本。"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圈人士向记者感慨。根据永安行公告,哈啰通过旗下上海哈茂以每股13.76元接盘孙继胜等股东13.67%股权,同时蚂蚁集团以15.28元/股向杨磊转让6%股份套现2.19亿。这看似简单的股权腾挪,实则暗藏玄机。

值得玩味的是,孙继胜在转让股权的同时,主动放弃了13.77%股份的表决权,期限长达两年。这种"交权不交钱"的操作,被业内解读为"保命式撤退"。而哈啰方面则通过定向增发计划,拟再掏8.4亿认购30%新股。一旦成行,杨磊系持股将飙升至38.21%,彻底改写永安行的权力版图。

展开剩余77%

"这相当于用4.5亿首付+8.4亿分期付款,买下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。"某财经评论员分析,"更关键的是,蚂蚁套现离场后,哈啰终于摆脱了大股东的掣肘。"数据显示,交易完成后,上海云鑫持股从7.86%骤降至1.43%,曾经的"阿里系"色彩荡然无存。

02 业绩暴雷:共享出行的血色黄昏

当哈啰的资本战车轰鸣驶入时,永安行的财务报表已布满裂痕。2021年至2024年,公司营收从8.73亿腰斩至3.74亿,归母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飘红——红的是亏损数字:-6750万、-1.27亿、-2993万。更令人窒息的是,截至2024年9月,公司应收账款高达5.13亿,占流动资产的13.84%。

"这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过山车。"永安行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,"公共自行车项目回款周期越来越长,共享电单车又被美团、青桔挤压,氢能业务还在烧钱。"财报显示,公司在氢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已超2亿,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。

更致命的是用户增长见顶。据第三方数据,永安行APP月活用户从2021年峰值的1200万跌至2024年的380万,市场份额从行业前三滑落至第七。"我们不是输给哈啰,是输给了时代。"孙继胜在内部会议上曾如此感叹。

03 借壳迷局:哈啰的A股救赎之路

"这次收购,本质是哈啰的IPO曲线救国。"资深投行人士李楠分析。回溯2021年,哈啰曾赴美提交招股书,却在最后关头折戟沉沙。此后虽传闻多次重启IPO,但均无下文。如今通过控股永安行,哈啰不仅获得A股上市平台,更巧妙规避了监管审查的风险。

不过,这场资本联姻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仍存疑。哈啰的强项在于C端运营,而永安行深耕B端政府项目。两者业务模式迥异,如何整合成为关键。"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共享出行的边界。"杨磊在收购后的首次内部讲话中强调,"无人驾驶、氢能技术将是新战场。"

但现实的挑战更为紧迫。截至停牌前,永安行市值仅36.6亿,不足哈啰2021年估值的1/10。"这相当于用买二手房的钱,置换了一套学区房的入场券。"某券商分析师指出,"但房子能不能增值,还要看装修水平。"

04 权力重构:创业者的血色浪漫

当杨磊成为永安行实控人时,距离他创立哈啰刚好8年。这个从阿里巴巴走出的连续创业者,曾用共享电单车业务逆袭美团、滴滴,却在资本寒冬中不得不寻求A股庇护。而孙继胜,这位将永安行从自行车厂带入资本市场的"常州车王",最终在34.19%股权归零的倒计时中,完成了从创业者到财务投资者的蜕变。

最耐人寻味的是蚂蚁集团的角色。作为曾经的重要股东,上海云鑫在哈啰赴美IPO时鼎力支持,如今却在A股套现离场。"这或许意味着阿里系正在收缩共享经济战线。"互联网分析师张书乐指出,"毕竟,美团、滴滴的城池早已固若金汤。"

这场收购案,恰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共享经济十年沉浮的众生相:

当风口退去,讲故事的估值游戏终会被业绩打脸。永安行的教训证明,没有持续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,终将被资本抛弃。从共享单车到氢能赛道,企业跨界转型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。哈啰的技术储备能否支撑新愿景,仍是未知数。在反垄断与数据安全的大背景下,资本运作的合规性成为关键。哈啰的借壳路径是否经得起推敲,有待时间检验。

结语:在废墟上重建未来

站在2025年的春天,共享单车江湖早已面目全非。ofo的小黄车堆成坟场,摩拜的橙色海洋退潮,哈啰与永安行的合体,或许是这个行业最后的豪门故事。

当资本潮水退去,那些真正在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上深耕的企业,才能在废墟上重建未来。正如孙继胜在告别信中所写:"共享出行的火种不会熄灭,只是需要换个方式燃烧。"

当蚂蚁集团套现 2 亿离场,哈啰出行终于挣脱了大股东的枷锁。这场耗资 6 亿的收购案,表面是股权腾挪,实则是资本与权力的双重博弈。哈啰以 4.5 亿首付 + 8.4 亿分期付款的 "杠杆艺术",不仅获得 A 股上市平台,更巧妙破解了赴美 IPO 受阻的困局。这种 "蛇吞象" 式操作,被投行圈称为 "教科书级的壳资源运作",但背后暗藏的债务风险与业务整合难题,恰似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哈啰的曲线救国路,写满中国创业者的现实生存法则。当赴美上市梦碎,A 股壳资源成了最后的救赎。但永安行的教训证明:没有持续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,终究只是资本吹起的彩色泡沫。这场收购不是终章,而是新的警示 —— 在共享经济的下半场,技术护城河比资本故事更重要,而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永远悬在每个冒险家的头顶。

发布于:山东省